138.论文10 (第1/2页)
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风靡文坛的女作家,生于1920年的她,适逢中国大地掀起的文学大浪潮中,尽管孩提时代无所知也,但她的创作历程不能与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脱开联系。
五四以来,中国文学领域各派林立,作家和批评理论家一方面急于为中国大陆带来新鲜的文学理论,一方面又担心作家创作的效率高低,20世纪开始传入中国的精神分析理论,正是暗合了民众与知识分子的期许——对于个人内心世界释放的呐喊,作家与批评家以极富挑战性的热情,将一种全新的可以应用到文学领域的理论介绍给读者,这期间,出现了一系列带有精神分析特点的著作横空出世,如朱光潜的《福鲁德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》,钱智修的《梦之研究》等,作家之中,也出现了将心理分析技巧融入小说之中的作品,如郁达夫的《沉沦》集,郭沫若的《残春》和施蛰存、穆时英等新感觉派的作品,皆用心理分析的创作技巧将主人公或是孤独哀伤,或是在欲望的牵引下梦中意淫,或是自甘堕落在十里洋场的个人意识形态通过文本表现出来,令读者耳目一新,在新的创作视阈内,尝试心理分析。
那么对于张爱玲来说,这些前仆后继的前辈们,已经用有力的大脚为她拓宽了心理小说创造的道路,张爱玲她自己曾在《童言无忌》中写到
“我自己那时候正在读穆时英的”[1],可见,这些善于心理分析的作家,有些恰巧是张爱玲所喜爱的,在当时中国的文学社会氛围中,精神分析的一些理论被许多作家所推崇,张爱玲碰巧又喜欢读这些作家的小说,不得不说,她或多或少的会受到一些影响,并为她此后的创作埋下伏笔,为她刻画人物形象的审美角度,提供了思路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