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七章 天津 (第2/2页)
中国有句老话:率土之滨莫非王臣。无论是中国还是夷邦,在****皇帝面前一概扑翻在地,三跪九叩首,因此两千年来,本无所谓膝盖的问题。到了和西洋开始交往之后,问题出现了,因为欧洲人不兴这个。
就好比原本历史上,十年之后(乾隆五十八年,1792年),英国使节马戛尔尼来华,就是因为两个膝盖和一个膝盖的关系,最后得了一个很让人无语的结果,因为满清的自大,中国也失去了一次非常好的发展机会。
但荷兰人很乖巧,清朝顺治十年(1653),荷兰驻雅加达(巴达维亚)总督派使臣“至广东请贡,兼请贸易”,但是不懂朝贡规矩,没有带表文和贡物而被赶走。两年之后学乖了,再来一次,使臣是彼得·哥页(译为“杯突高啮”)和雅可布·凯泽(译为“惹诺皆色”),见到了皇帝,扑通数下,行了三跪九叩礼。顺治皇帝龙颜大喜,认为“惟尔荷兰国……僻在西陲,海洋险远。历代以来,声教不及”,但是大清“朝廷德化所致”,居然万里迢迢跑来进贡,因此格外开恩,准许八年朝贡一次,但是海上贸易仍然不准。世界头号海上强国荷兰,跪拜了一通,还是商路不通,却变成了清朝的朝贡国,不知荷兰人是喜是悲。
到了下一个朝贡期康熙二年(1663),荷兰一边遣使朝贡,一边派兵到福建准备帮清朝剿灭海逆(郑成功),这个聪明举动果然深膺朕心,遂恩准每两年贸易一次。
到了乾隆三十一年(应该是这个年份,记得不太清了),乾隆下旨准许洋夷入朝供职,不过这个时候并没人去钻营那个。后来还是梁明从荷兰人口中得知了这个消息后,利用这一点同满清的内务府搭上了关系。
梁明以荷兰人的名义,打着朝贡的招牌一连三年“敬献”贡品,勉勉强强的在满清的心脏部位开了一道小缝。现在就要用上这个了,因为在今年的夏天,他们又和户部尚书,兼步军统领领内务府大臣的和珅牵上了头。
现在赶上年关了,按照礼节也该去拜访一下不是?一舱的东西,就是为了遮掩那三万本禁书准备的。有了和珅这个大招牌,北方处对于这次行动还是极有把握的,现在的和珅可是相当权势。
商船在距天津不到十里的地方就被拦了下来,查仁知凭着和府的招牌,再加上一点“人情礼”顺利的停靠在了天津。在明面上向北京派出人手通报的同时,天津北方处的人马也全力开动了起来,这事不出意外的话是办成了。
查仁知应该感谢乾隆,要不是这个老头脑残,把年纪才三十出头的和珅捧上了如此高位,又显得极为宠隆,天津水师这一关又怎会如此轻易的就过去了。